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俞大猷大德港歼倭记

日期:2007-05-02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元末至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倭寇也称海上浪人,源自日本南朝。十四世纪末叶,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统一了日本。南朝一批失败后的武士流亡海岛。他们勾结一批商人和破产农民,流窜到中国沿海以做生意为名,实则走私掠夺和杀戮,无恶不作。
   明洪武初年,朝廷为加强海防建设,抵御倭寇,相继在全国边疆、要塞、海防设置都司、卫、所的军政机构,分兵把守。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遣部将朱亮祖镇守广东,设都司,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诏建碣石卫(卫城位于今陆丰市碣石镇内)。碣石卫:“统八所,内曰中,曰左、曰右、曰前、曰后;外曰甲子、曰捷胜、曰平海所;寻割惠州卫海丰所隶焉,实统九所”(清?乾隆《陆丰县志》)。

   明嘉靖间,倭寇活动空前嚣张,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明初他们主要活动在浙闽一带,潮惠沿海只是过境,随着江浙军民抗倭活动的热情高涨,倭寇活动逐渐南移至闽粤惠潮沿海地区,“屯住潮,揭海滨,众号一万”。至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617年),他们云集在潮惠沿海一带,与广东海盗吴平联合,势力日益扩大,劫掠更加厉害。倭寇的暴行,使沿海居民不得安宁,当地居民奋起反抗。地处碣石湾畔和红海湾畔的海丰(明时陆丰未分析),自然条件优越,是历史上的渔盐饶帮。明朝时期海运可直达江浙,“舟楫云屯,商旅雨集”。其战略地位也极重要,是明代由闽入粤的海路要塞,扼守潮惠两郡的门户。嘉靖四十二年,广东总兵俞大猷镇守碣石卫,他利用当地居民的抗倭热情,招抚沿海义军,积极抗倭。嘉靖四十三年,俞家军抗倭取得“三大捷”:邹堂之捷、水之捷、海丰之捷。其中海丰之捷的战斗地方就发生在今天海陆丰交界的大德港。海丰之捷基本结束了为害200多年的东南沿海的倭患。

   往事已随清风去,皓月长空照大德。到大德怀古,在残存的古战场遗迹中,也许能寻到我们永远都不应丧失的东西:对国家的忠贞,以及浸染沙场的英雄气概……抗倭名将俞大猷,不应为远逝的历史所掩盖,更不能为海陆丰人民所淡忘。

   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的这次策划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别样的思索……              
烽烟起大德

   嘉靖四十三年四月。

   位于海丰东南的大德港,某天,烟波浩淼的海面上突然狂风恶浪,翻江倒海。险象环生中,二千多倭寇驶着上百艘船舰,从大海远处逐浪而来,停靠在东北面一处港道河汊上。这里地势复杂,滩涂、沙地、草泽、树林、乱石交错相杂。东与陆地相接,东南两面临海,西北面又是著名的东溪,螺河汇合的出海口。他们驻扎在海边滩涂的高处,筑栅为寨,伺机策划登岸劫掠。

   大德港形势骤紧,大德山上的烟墩浓烟滚滚,向四面八方传报倭寇来犯的警报。

   倭寇从何处而来?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从闽浙而至潮州的倭寇,野心勃勃,志在长久,盘踞于揭阳邹堂,号称拥众一万。四十三年春,新倭万余又继至,与旧倭会合,屠戮焚掠,远近震骇。此时,吴桂芳受命为两广提督,莅任才两旬,即亲自督师东向,前后调动来自广西的狼兵及本土士兵劲旅四万五千人,福建兵一万五千人,以伸威营总兵俞大猷为统帅,副总兵汤克宽、参将王诏、门崇文为副将,按察佥事徐甫宰为监军。命收抚归善县(今惠阳县)盗贼伍端等为先锋,官军随后继至。三月已未,将倭寇团团围于邹堂,四面举火,一日一夜连破倭寇三巢,焚斩四百多人。取得邹堂之捷,摧毁了倭寇盘踞潮州的根据地。于沿海已没有立足之地的倭寇,便沿揭阳逃往揭阳内地和普宁,占据水、芦清,相互犄角,筑巢固守。两广提督吴桂芳与南赣汀漳巡抚吴百朋联手追剿,总兵俞大猷兵分两路,一路列陈准备抵挡芦清之援敌;一路倾力攻打水倭巢。倭寇闭寨不出,大猷徉装收兵退却,诱倭寇倾巢来追,便又回头掩杀,倭寇败走,官兵四面追杀,斩首一千多颗,取得了水之捷。

四月某天,芦清和水残倭胆战心惊,日夜拼命逃二百多里路,抵海丰甲子(时海陆末分)、崎沙岛澳,抢夺渔船入海逃窜,掠过碣石卫城石桥港,经金厢洲渚海面,右转至东海西之乌坎港,再至相邻的大德港停泊。途中遇到暴风雨,狂风恶浪张开巨大的血口,将大部分渔船吞没,一万多人的队伍仅剩二千多人,这倒也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语了。于是,便有了上文开头的一幕。

   倭寇为何“钟情”于大德港,《海丰县嘉靖志?城池》一论述大概可以作为答案:“独东南藩篱颇薄,又设碣石卫城于东南,甲子城于东,烽连戟列,分守要害;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然民咨咨尝有厝薪之忧者,余因而思之,患莫大于山海寇。善有崇山积阻,藏匿奸慝,时为祸要。若油坑、赤冈等处,分兵防缉,犹可言也。惟鲎门港遵海而南,逊于大德,悉舶往来,亡命奸宄,乘此出入,肆其噬毒,忽来忽去,莫能御之。且去邑仅八十里,捷胜、碣石直门庭之间,距恃者一带城池,又皆庳隘埋夷,使或意外有变,飚举狼突;可一夕蹴蹂其地,何哉所谓安也!?”

   有些读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俞大猷为什么没有在甲子、碣石、乌坎等水域派兵拦截,而是让倭寇长驱直入大德港?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一是大德港介于碣石湾和红海湾之间,是战略腹地,易于明军切断倭寇海上退路;二是大德山及其周围地形复杂,既有险可守,又是埋兵布阵的理想之地。倭寇一旦进入就会成为翁中之鳖。               
           
鏖战大德港

   待渡山上,风云漫卷,旌旗猎猎。

   帅旗下,枪林戟列,随着俞大猷的一声令下,俞军土兵手起刀落,先前逃窜甲子港被俘的几个倭寇,脑袋搬了家。杀倭祭旗,显示的是主帅灭倭的决心,激起的是全体俞家军誓将倭患彻底荡平的热情。随后,俞家军水陆两路开赴大德港。从此位于甲子东隅瀛江岸边,“海岛东南第一门,宋帝曾此驻三军”的待渡山之东麓,拱起了三个土堆。至今,土堆尚在,今人称之“番仔坟”。

   岁月的长风早已吹散了远古的记忆,历史的细节如飞尘入海,了无痕迹。今天的人们讲述六百多年前的那场歼倭之战,某程度上,只能是依据俞大猷一贯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分析和揣度。

   古人云:夫战者,天时地利人和也。“天时”“人和”姑且不说,单就双方所占有的“地利”,就可以窥见战争的发展态势。

大德港位于现今的海陆交界处,是著名的东溪、螺河汇合的出海口,靠海临溪,淡水咸水俱备是别处港湾所不具备的优势。倭寇在东北岸安营扎寨,吃用取水方便,溪涧滩涂相隔,易守难攻,进可袭四面八方,退可入无垠大海。溯东溪而上,可达昔时有名的繁华地——金锡都和海丰县城,继而可转西溪至长沙港出大海。

   俞军在陆地上占有优势。居高临下的大德山,倚山临海,有龙盘虎踞之势。最高峰海拔470米,西南西倚雄奇的鹰峰东与东北濒临“军港”和“湖内港”,为防倭寇流劫,俞大猷早就在此设防驻兵,与彼岸的东海的南沙,成为碣石卫营之二犄角。最高峰峰顶几百米处是块旷地,是海丰东南沿海民众经往陆丰的商径,又是兵防重地,设有城寨、古炮台、烟墩等军事设施。

   大德山开阔的湖埔洼地未端,有一似倒置葫芦状的小山岗,尖锋水沿其左右两端环山沟(俗称葫芦带)汇集葫芦口后,直落“蚶坑”,然后流出大海。俗称葫芦水。这里水流复杂,山后埋伏兵船又可起出其不意之效。

   大德山东面滨海处,有一无底洞,俗称“猴跳洞”,在南海台风形成时,这里汹浪象脱僵的野马向岩石飞奔而来,频频撞击岩壁。汹流在内里回旋碰撞,发出轰隆隆的吼声,在其后面的“牛鼻栏”中回响,萦绕山岗。俗称:“猴叫牛应”,成为当地群众的天然“台风警报台”。这一特性在是役最终灭倭中发挥了作用,这是后话。

   西侧危岩耸立,高峻雄奇,迥峦蕴重,岩层飞练,月梅山与林尾山中间之乌坑地形狭窄高深,是埋兵设阵的好地方。

   守天险据地利的俞家军当年如何排兵布阵,我们大概可以从俞大猷先前多次灭倭战中所贯彻的战略战术思想中窥其一斑:

俞大猷战斗生涯中最辉煌的是平倭,先是江浙,继而福建,而后广东,在屡次灭倭中立下赫赫战功,与当时的抗倭英雄戚继光齐名,人称“俞戚”。他“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充分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抓住其致命要害的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攻其必救”、“围而歼之”,展示了其出色的指挥才干和杰出的谋略智慧。所以,俞大猷制定出先打敌舰,“剿敌灭巢”的策略,攻打敌舰就如同攻打敌人的巢穴,正是击中了倭寇的弱点,迫使倭寇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倭寇的唯一退路,就是从海上逃走。所以倭寇在登陆侵袭时,除了停泊在海边的战舰外,常常在海中留有接应的战舰。俞大猷考虑到如要大力杀伤倭寇,必须在敌舰背后埋伏一支舟师,在敌寇逃走时,截住逃敌,与陆上追击的官军形成合围之势,多面夹击倭寇。

   当二千倭寇在东北岸安营扎寨时,从甲子港誓师完毕的俞家军海上战舰蓄势而出,途中与碣石卫及捷胜所驶出的战舰在外海悄然会合,切断倭寇的海上退路。当然,在发起总攻之前,俞大猷是不会让海上的船队靠敌太近的,并要他们按兵不动,以麻痹倭寇。其二是在大德山上布下重兵,与倭寇隔海对峙。其三是在东溪、螺河隐蔽处埋伏“鸡毛鸟”快艇。

水陆交错,互为配合,俞将军为倭寇织起了“围而歼之”的大网。

   在发起总攻之前,俞大猷暗中命令士兵,每人准备禾草一捆,滑泥板一只,等待出战的命令。围歼战关键在于把握出击的时机,那么俞将军下达作战命令所依据又会是什么呢?答曰:潮汐也。碣石湾,更准确地说大德港的潮汐与别地不同,倭寇从浙江至福建再转广东而至大德,初来乍到,对此地潮汐情况掌握是有限的。那么大德港潮汐有什么特点呢?“其潮汐昼夜再至,候潮之法,以太阴所躔天盘。子、午、卯、酉之位定其消长。……然月临子、午、卯、酉,时有先后,潮因之,故亦有昼、夜、早、暮之候。凡潮汐有五节,月每与望后三日为平潮,又三日为落潮,又三日为败潮,此有长而消者也;又三日为起潮,又三日为量潮,此自消而长者也。平潮之潮,夏在辰、冬在午,春秋在巳。其汐,夏在戌,冬在子,春秋在亥。落潮退一时,败潮进二时,起潮亦如之”。[《海丰乾隆志?潮汐》]

当潮水退却到最低线时,俞大猷一声令下,多路人马,分兵合进。尤其是二百多“花腰蜂”部众,进击神速,滩涂深的禾草垫路,滩涂浅的就套上滑泥板,长驱而进,直击倭巢,倭寇原以为他们巢穴四周的大片滩涂沼泽地,可以阻止俞军的进攻,谁知一下失去依托的屏障,被打个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这时,倭寇的船又因为潮水退了都搁浅在滩前,只得纷纷跳海,俞大猷命令早已准备埋伏好的“鸡毛鸟”快艇一齐驶出,在海面上追杀倭寇,手起刀落,杀敌有如切瓜,倭寇尸横遍海。埋伏在外港的俞家战舰迅速驶来,将倭寇接应的船只悉数焚毁殆尽。残余的倭寇只得突回上岸,从大德山腰处逃走。

   此役共歼倭寇1300多人。

   是次战斗花腰蜂起了很大的作用。何谓花腰蜂,乃俗称也,如李自成,号“闯王”。花腰蜂主名叫伍端,原是矿工头目,后沦为打家劫舍的贼寇,作恶多端,后被俞大猷招抚。“大猷以花腰蜂五百人从,为前锋,倭辄溃,营七破其三,倭望见花腰蜂旗帜辄股思遁,我兵乘势纵击,战于水神仙沟,又战于海丰大德港。”

   然而,这支曾让倭寇闻风而逃的先锋部队,在打了胜仗之后仍逃脱不了其灭亡的厄远:“花腰蜂从官军击倭有功,守备王诏诱之诣军门请赏。花腰蜂家[部]属已为叶景清、钟举相所拼,而五百从潮近者之人,亡失过半,不得已从之诣军门,行至平山登舟,诏伏力士缚而支解之,沿途以谢村落之被害者”。[据《海丰乾隆志》]                        
     
困敌金锡都

   且说大德港一役,倭寇损失人员过半,另有一千多残寇沿大德山腰峰向遮浪方向逃窜,而后又挥转方向折回,过捷胜,进东涌,直奔金锡都(今陶河镇)。俞大猷率军紧追不放,在金锡都将其团团围住。

   明时海丰共有杨安都、金锡都、石塘都、吉康都、石帆都、坊廓都等九个都。其中以杨安都和金锡都最为富裕。是当时繁华地,地广人众,鱼盐之利用于一邑,商贸发达,航樯交集,商旅往来不绝。当年的金锡都辖今天的陶河、赤坑、捷胜、东洲坑、遮浪、汕尾、马宫等地,范围很广。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当年的繁花地今竟长眠水库地下。——现今陶河镇辖地内的金锡水库底下。是当年金戈铁马的喧嚣让她躲开这纷乱的人世间,抑或是后人为让她得到安宁而避开这熙攘的人间?

   且说,被围困差不多二个多月的倭寇,缺粮少食,按捺不住,显出突围逃跑的迹象。俞大猷命副将汤克宽在往大德港必经之地的一个叫大埔寮的泥泞地里领兵设伏。并命令围城部队有意放松围困。六月辛卯日,倭寇果然突围往大德港方向逃窜,汤克宽部以逸待劳,乘势追击,倭寇几乎全军覆灭。只剩六、七百人逃往大德港,夺舟而逃。大德港,“猴跳洞”里激流回旋吼叫,其后的“牛鼻栏”中轰隆隆回响。“猴叫牛应”预示着南海台风即将到来。俞军遂停止了追击,后来,逃往海上的倭寇果然悉数葬身滔滔南海,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至此,侵扰潮惠一带的倭寇两万余人全部肃清,为害200多年的倭寇被彻底荡平。人民始得安居乐业,重整家园,南粤沿海才又逐渐恢复生机。

    
“万世太平”说大猷

   残阳如泣血,南海碧空流。

   碣石卫城。人山人海,百姓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俞家军。将军极目远眺,碣石湾畔,风平浪静,仰望苍天,白云悠悠。在经玄武山东南古  城垣处的望海石旁,将军勒马驻足,若有所思。俄顷,将军拔剑挥舞,题刻“万世太平”四个苍劲大字。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福建洛江河市,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至其父俞元赞已历5代。俞大猷少时,家境贫困,经常断炊,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和读书。他勤奋学文习武,勇敢机敏,在清源山下读书,常独自一人在清源山虎乳岩攀援上下,锻炼灵活手脚。俞大猷当秀才时,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及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向精通荆楚长剑的李民钦学习剑术。其父死后,他弃文就武,承袭百户世职。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以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5名进士,授任为守卫金门、同安一带,放粮救济饥民,被称为“俞佛”。

   俞大猷一生戎马舟楫,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嘉靖三十一年的渐东、苏南大捷,消灭敌兵四五千多,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苏渐倭患。嘉靖四十一年,救回3000多名被倭寇劫持的居民,胜利光复了兴化城。嘉靖四十三年,在广东取得邹堂、水、大德三大捷,彻底铲除了为祸二百多年的倭患。从此倭寇由强转弱,余倭无法单独抢掠,只能附属于潮州海寇吴平、曾一本、林凤和林道乾等团伙,虽然继续为害,但局势已变。直至倭祸熄灭。

   俞大猷多才多艺。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习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到继传。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传》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俞大猷一生命运坎坷,屡遭贬抑,甚至锒铛入狱。然这位爱国将领报国之心愈挫愈坚,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病死在任上。“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德在,千梦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括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