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张济时建碣石土城

日期:2012-04-01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张济时《五坡怀古》:飘零帝业已无遗,独有孤臣未毁城。行殿初开炎海日,停车正送朔方时。空留姓字昭青史,不使勋名勒鼎彝。白露为霜苍炎改,招人赋罢几人悲。

  张济时,字道甫,号南川。江西吉水县人。举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任海丰知县(杨永可、叶良方《汕尾历代诗词选》、刘世勇《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均持此说,陈少平《陆丰历代诗词选注》认同此说,却注“一说嘉靖二十二年”)。三十八年晋升高邮知府。明敏慈祥、平易近人,首重文教,修学宫,主编《海丰县志》,修建海丰县城和碣石石桥场土城,抗击倭寇,捍卫行旅,煎银三年,得万串,丝毫不染,并重建表忠祠,崇祀名宦。生卒时间不详。

  明初,兵强马壮,积极防御,倭寇对我国沿海还未酿成大患,社会相对平静。可是百年之后,自明正德 (1506—1521年)起,军官越来越贪图享受,武备废弛,甚至士兵逃离(嘉靖三十八年,碣石卫内五所仅存1216名官兵),给了倭寇以可乘之机,且倭寇力量大增。殆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粤东沿海倭患转烈。海运发达(明朝碣石海运可直达浙江等地)、商贾云集的碣石尤为倭寇所垂涎。当时居住在卫城西门外石桥场的民众更是常遭倭寇焚掠,祸乱迭起,社稷不安。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海丰县令张济时亲临碣石发动群众筑城御倭,“招徕既徙之民,使复故土,量其家力之厚薄,差次会敛,助以赎罪之金,为筑土城”(《石桥场新筑土城记》)。是年十月动工兴建,并在碣石官兵帮助下,于嘉庆三十六年(1558年)三月建成石桥场土城,成为碣石人民的一方保障,“寇复入境,睥睨而去”矣。明嘉靖《惠州府志》载:“石桥场土城,东接卫城之垣,其它各面城墙长二里许”。《陆丰县志》载:“石桥土城东因(接)卫城之垣,其三面各延百余寻,基广一寻有奇”。古代1寻等于8尺,百余寻与二里许相当,约为1200米左右。三面各延约1200米,石桥场土城的规模已不亚于卫城了。由是,明代碣石更有两座城,一座主要是驻扎军队的卫城,一座是居住百姓的石桥场土城。

  由相关史料可见,明嘉靖年间石桥场土城与碣石卫城毗邻,石桥场土城背靠卫城西墙,其形制如平放“8”字形。但石桥场土城史书没有城门方位记载,仅有“乃立三门,如城(卫城)之制”的记述。经专家从土城四至的多次考察推断,现在从北关至打铁铺仔的大道,就是石桥场土城的北面城基;从城背脚王至大菜园玉香楼,就是南面城基;从玉香楼新街后巷至北关,就是西面城基。石桥场土城南门应在今碣石镇古南门(灰窑头),西门在今西关,没辟北门。因为北面土城以外的卫城北门一带,地势低平,400多年前为海湾,不便开辟北门,居民经打铁铺仔的卫城北门进出。另据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廷驻碣石卫指挥张明珍踞卫自立,反叛明朝(1644年清兵入关,定鼎中原,但势力未及粤东,海丰县未易帜),围困石桥场土城,“士庶起来自卫,据土城与之对峙”等记述,可见是时石桥场土城仍在;及至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知县王之正主编《陆丰县志》时所载:石桥场土城“明知县张济时建……今城废”。依此推断,石桥场土城应废于清初。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一地双城唇齿依,玄山高处黑旗飞。烟霞万顷蔽云日,望海楼前虾蟹肥。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