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明代碣石卫小史

日期:2012-11-15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贵族并削平群雄后,子洪武初年,相继在全国边疆、要塞、海防建置都司、卫、所的军政机构,分兵把守。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其部将朱亮祖镇守广东,设都司,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诏建碣石卫。这就是当时全国三十六卫之一。碣石卫统辖三个所,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区)、捷胜所(今海丰县捷胜区)、甲子所(今本县甲子镇)。卫驻重兵,五千六百兵员(分驻三个所、台)。(见《嘉靖惠州府志》)。

     碣石位处南海碣石湾,而濒太平洋。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称为“渔盐饶镇”。然而选择碣石镇建卫,还在于碣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嘉靖惠州府志》载:“粤东沿海尤重,东起潮州,西迄琼廉,皆海也,而大寨尤为要害,近倭艚番舶于潮深澳,可见英紴岂尽,万一奔突,则惠先遭其祸,督营通判守备,并驻碣石严绝接济,练水军扼律险,令此往彼来,威失利变,将自销然,潮惠地乃唇齿,必相犄角有剂……”。由此可见,碣石卫的地理位置是“惠潮两郡门户”的军事要地。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广东都司朱亮祖遣都指挥花茂领兵驻碣石并建卫城。今登上玄武山石塔,就可俯瞰东侧一条椭圆形,长满古榕翠竹的土城墙向东伸延而南而西,环抱碣北、碣石居民住户的土城垣。这就是当时卫城遗迹。《嘉靖惠州府志》有载:“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始建卫城,城高两丈,广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五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池深一丈,沟一丈二尺,敌楼四下辟门”。掘城垣勘察,当年卫城属土夯城,它全靠挖城池取土筑成,仅有东西南北城门才是用大石砖壤接土城垒筑。城垣今仍有三米多高,绕城的城池轮廓明显。

     碣石卫经历明朝蛤未,历代镇守碣石卫的总兵、指挥、参将在史书可查达十多名,其中有名将喻大猷、候继高。两位名将保疆抗倭的爱国气节,可歌可泣,留名史册。由于碣石、甲子等沿海城镇在明朝海运比较发达,海运可直达浙江,四处商贾聚集,因而为倭寇所垂涎。明朝嘉靖年代起至万历年间,这里屡遭倭寇侵扰,祸乱迭起,民不聊生。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2年),总兵喻大猷领兵镇守碣石卫,招抚沿海义军,严于操练军队,因此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歼灭倭寇几千名于大德港(今海丰与陆丰交界港湾),威震天下,使百姓得到生息。候继高于明万历年间为碣石卫总兵,他一方面扩建玄武山寺,宣扬程(颐)朱(熹)理学,另一方面扩建、加筑卫城,积极备战,防御倭寇侵扰,使当时社会得到相对稳定,经济有新的发展。然而,明朝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政治上黑暗,官吏贪污,横征暴敛,因而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到处暴发。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时,镇守碣石卫的将领张明珍也被海陆丰农民军擒杀,从此,碣石卫为陆丰农民军苏成占领,直到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4年),苏成的继承人苏利受清廷招安,命为水师总兵官,镇守碣石卫。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