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碣石善堂简史

日期:2009-12-28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据史书载,潮汕善堂缘于宋代高僧大峰禅师。宋宣和年间,大峰从福建游缘到潮阳和平,发现一条大江(今练江)极大地阻隔了乡民的往来。乡民为了到对岸去寻亲访友,常常一不小心就船翻人亡,造成无数人间惨剧。大师目睹此景,暗发宏愿,定要在江上造起一座桥,造福两岸百姓。此后数载,他四处奔波化缘,终于在练江上架起一道30余丈的石桥。近两百年后,当地乡贤为纪念大峰功德,将他奉为慈善事业开山鼻祖,并于1256年建民间慈善机构“报德堂”,成为潮汕历史上第一个善堂。

  因古时天灾、兵乱频仍,经常民不聊生,善堂在老百姓中影响迅速扩大,很快便星火燎原般燃至整个潮汕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大潮汕地区全盛时有善堂500余座,至今仍有300座左右。在大潮汕之外的香港、台湾地区,以至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善堂不少于100座。

  碣石善堂诞生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当时,碣石卫城部分善心人士商议成立一个慈善公益临时机构,名曰“众善堂”,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意。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善堂推出了被后人称为“善堂三宝”的团体标志:用白布加印红“十”字的旗帜、蓝底加红“十”字并写上善堂字样的尖头竹笠和一个直径20厘米的铜钹。如果资料确实,善堂“红十字”会旗的出现则比国际红十字会旗还早了51年。

  1899年,碣石同德善堂成立。4年后,原“众善堂”更名为“信登善堂”,还将善堂管理的社会事务增加了调解族群械斗、劝解邻里口角是非、收埋海上遇难者浮尸等内容。原白布底加红“十”字旗改为黄布加红“十”字并沿用至今。

  信登和同德两家善堂从一成立就得到碣石卫城内外普罗大众的支持拥护,发展迅速。加入善堂队伍的既有上层的士绅名流,也不乏生活底层的引车卖浆之辈。

  1927年,彭湃指挥红军打下碣石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撤走后,白军反扑报复,大肆屠城,人民流离失所。善堂顺应形势于1929年建立难民所,地点在镇南门口左侧。该难民所的设立要比“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于瑞士建立难民营还早13年。

  1953年“同德善堂”的办公地被征用作发电厂,同德和信登两善堂合并,对外称“同信善堂”。1987年在群众的强烈呼吁下,同德善堂在原址上重建,又从同信善堂分出。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