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碣石地面丧事文化之误区

日期:2013-05-04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丧事乃民间常事、民间大事。丧事礼节曾为封建社会各阶层极力宣扬,从《礼记》到《大明服制》、《大清服制》都予以详载,其内容之繁冗,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违大节的基础上,对丧事礼节删繁就简,这确是好事,使人们减少时间浪费、经济负担和精神约束。因风俗习惯和思想认识关系,我们这地方还难以一下子步入完全新式文明的殡葬仪式,但逐渐删除繁琐庸俗的环节,也是改革殡葬的行为。然而近些年来,当地一些丧事职业者为了炫耀自己“深明孝礼”,不惜将一些早已删简了的礼节复用,以此证明“孝礼深无底”(其实真正深在哪里,恐怕他们并不知道),更有甚者,竟对一些有关文学知识的礼仪张冠李戴,滥用错用,曲解了原义,因此使当地的丧事文化出现了一些误区,下面略举数例:

     误区之一:讣告贴于家门口

  讣告乃报讣文书,本作赴告,意为奔赴相告。古之报讣,用四版草纸行帖,称为讣帖(帖眼写讣字),原为皇家和官家所用,有国君死(称驾崩)告于外国者,有臣子或亲属死而告知朝庭或同僚及亲友者,后平民百姓也用之(当然一般是较富有或有声望者)。讣告与讣帖内容相似(现代讣告则另有写法),不同的是,讣帖只宜投送,讣告则可张贴于公共场所,还可通过报刊登出、电台电视台播出,以晓喻社会。据了解,我们这里很少用讣帖讣告,报讣多用口头,现在还可用电话。然而,近些年来,碣石地面一些丧家竟将讣告贴于自家门口(其中不乏用词用字错误者,姑勿论之),不知向谁报讣?此举确是画蛇添足。不知是哪位“总理”首创,而其他“总理”也盲目而效之,实是贻笑大方。

     误区之二:“红轴头”流行
 
     挽轴,文字称为挽幛。古之挽幛,定有长度:一至三品九尺,四至六品八尺,七至九品七尺,庶民六尺,颜色为素色,幛语只有四字。如今官员没排品序,人们用挽幛已不拘长度,且将挽幛由一人直擎改为二人合抬。此举无需评论。但如今流行的“红轴头”就值得一议了。挽轴本无什么“轴头”,也没二句幛语(今所见“轴头”语多为挽联句),更令人费解的是“轴头”是大红色,究竟是哀悼还是喜庆。而且每每见到落款是“某某族亲晚辈敬挽”的“轴头”排在前面,而党政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的花圈排在后面,如此排列岂不悖礼?

     误区之三:女婿孙婿才可送挽联

     挽联乃哀挽死者之对联。其范围很广:上挽下、下挽上、长挽幼、幼挽长、夫挽妻、妻挽夫、平辈挽平辈、*****挽个人,还有自己挽自己。然而有些“总理”竟将挽联与女婿、孙婿、侄婿划上等号。笔者曾往某村丧家帮助撰写挽联,当提出族亲送挽联时,“总理”竟言“族亲岂可送挽联?”真是可笑,后经解释并写了挽联内容后才同意。此类理事者并非个别。如此下去,挽联岂不“变质”?

     误区之四:花圈轴单双数之分

     每闻用花圈轴,不少理事者总 要按死者配偶是否在世而确定数量,配偶不在世则用双数,否则只能用单数。不知此规定出自何处?花圈轴本是人家送的,后来,我们这里为方便行事才改为租用。试想,人家送花圈轴时,有往丧家过问已送的数量吗?若死者配偶在世,而送的花圈轴是双数,能叫后送者退回去吗?笔者认为,如花圈轴定要单数,那么锦幡、灯笼、唢呐、乐队都应为单数,连送葬、扶柩人员也不能成双,这样才能显示单数的作用。

     误区之五:亲友送行像亭后

     出殡时孝侄送行于香亭后,其他人送行像亭后,这也是碣石地面普遍出现的似乎成为规定的现象。像者,遗容也,并不代表魂魄。外地人送葬,一律送行于神主和灵柩之后(俗称送魂魄),本地送葬,历来是亲友送行于香亭后(俗称送魂),孝眷及妇女送行于灵柩后(俗称送魄)。“破四旧”时期,不敢用香亭,只得暗中将神主带上山,香碗藏于像亭,亲友一律送行像亭后。如今香亭公开复用,而那些理事者却只让孝侄送行香亭后,其他亲友全送行像亭后,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死者没有遗像,亲友们送什么呢?笔者认为,遗像既然不代表魂魄,就应该安排在香亭之前,让孝侄及亲友们一律送行于香亭之后,这才符合礼仪,若将像亭安排在队伍前面,(即花圈之前),让观者一目了然,岂不更好?

     误区之六:晚辈才可送花圈轴

     一些“总理”以为只有小辈才可送花圈轴,因此,族亲送的“轴头”、花圈题款多数是“家某某伯父(伯母)千古(灵右),某某族亲晚辈敬挽”,多年来竟成为“定律”。可见这些“总理”的知识是何等肤浅。难道族亲不能*****送花圈轴吗?再说上款称伯父伯母,那么下款只能自称侄辈了,称晚辈岂不太泛?笔者认为族亲送的花圈轴落款应为族亲*****,即“某某族亲敬挽”,而上款为“本族贤裔某某君千古”、“本族某(老)孺人千古”,这才合乎礼仪。

     误区之七:女人不能用千古

     曾听文友说,他在写女人花圈题款时,因写“千古”二字,竟遭“总理”反对,说女人不能用“千古”,应用“灵右”,这其实并非个别理事人员的见识。他们对“千古”二字的意义基本不懂。据《辞海》、《辞源》解释,千古意为不朽,《新唐书薛收传》载:秦王李世民言:“岂期一朝成千古也!”一朝千古即一朝永别,后用为哀挽死者之辞。既然如此,“千古”一词就不是男人的“专利”。礼仪书中每见有称女人“千古”之例。至于“灵右”用于女人之说,也是错误的,根据帖式,“灵右”是用于吊祭帖的浮签,不是用于女人而是用于男人,女人用“灵次”,年轻男子用“灵几”(类似红帖中的座右、桩次、文几)。

     以上所述,若有谬处,诚望内行者指正。笔者希望料理丧事者多学点有关丧事的文学知识,多动些脑筋,以免把碣石地面的丧事文化引入歧途。

本文来源:碣石湾文学社《卫城文苑》,本文作者:长弓。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