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潘家懿-海丰尖米话述略

日期:2010-01-18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在广东省南部沿海的海丰县和惠东县,存在着一种被当地人视为“四不像”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尖米话。尖米话不属于闽、客方言,也与粤语有别,同当地的“军话”也不像。从听感上讲,海丰县的尖米话有较浓的“白话”(即粤语)味儿,而惠东的尖米话则又是带有客味的话。但是如果从词汇来考察,尖米话——尤其是海丰尖米,与“福佬话”(即闽南话)相一致的地方更多,因此它的确是广东粤东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

      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两个县总共约有七万人讲这种话。但分布地区却较广,从海丰西部梅陇镇的南山管区沿广汕公路两侧到惠东县南部半岛的铁冲镇都有操尖米话的村镇,其中海丰境内的是梅陇、后门、小漠、赤石和鹅埠五个乡镇,集中点是鹅埠;在惠东县境内的是吉隆、黄埠、稔山和铁冲四个乡镇,集中点是铁冲。鹅埠和铁冲都各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居民讲尖米话,因此,他们的话成了尖米话的代表点。

      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两个县总共约有七万人讲这种话。但分布地区却较广,从海丰西部梅陇镇的南山管区沿广汕公路两侧到惠东县南部半岛的铁冲镇都有操尖米话的村镇,其中海丰境内的是梅陇、后门、小漠、赤石和鹅埠五个乡镇,集中点是鹅埠;在惠东县境内的是吉隆、黄埠、稔山和铁冲四个乡镇,集中点是铁冲。鹅埠和铁冲都各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居民讲尖米话,因此,他们的话成了尖米话的代表点。

      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两个县总共约有七万人讲这种话。但分布地区却较广,从海丰西部梅陇镇的南山管区沿广汕公路两侧到惠东县南部半岛的铁冲镇都有操尖米话的村镇,其中海丰境内的是梅陇、后门、小漠、赤石和鹅埠五个乡镇,集中点是鹅埠;在惠东县境内的是吉隆、黄埠、稔山和铁冲四个乡镇,集中点是铁冲。鹅埠和铁冲都各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居民讲尖米话,因此,他们的话成了尖米话的代表点。

      “尖米话”因何得名尚不清楚,按当地方言,“尖米”是指与“糯米”相对的粳米,糯米软,尖米硬,大概是因为尖米话在听感上比当地的闽客方言音色较“硬”,故用“尖米”来指称。

      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看,尖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较多的粤语的成分。以海串的鹅埠话为例,其突出的表现是:

    1.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m、n、ŋ]与三套入声韵尾[p、t、k]的严格对应;

    2.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

    3.有一批韵母存在着与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a]与央半低元音[è]的对立。

     以上几点正是粤方言的重要特点。尖米话区的居民也反映,他们与讲白话的人通话没有太大的障碍。从音系来推断,尖米话当是由粤方言的一支演变出来的。

    尖米话在语音方面也受到闽南话的影响,突出的例子是鹅埠尖米话中的[iau]韵母。按鹅埠音系,效开三宵和效开四萧的字通通都读[iu]韵母,与粤语相同,但现在鹅埠话里“翘、俏”均出严出现[iu][iau]两读,“穷’’有[koŋ]、[k'iau]两读,这三字后一个读音正好与海丰闽南话的读音相同。还有一个义为疯癫的siauﺤ写作魈,义为赌博的“缴”,读kiauךּ,也是海丰特色的方言词,读音也与海丰完产相同。此外,鹅埠把驼背说成“龟腰”,读[ku iu];把台风说成风台[fuŋ,t'ai~],不仅借了海丰闽南话的词,而且连字的读音也借去了。因为按鹅埠尖米话,龟应读kuèi,台应读t'ui,而在这两个词中变为ku和t'ai,与闽南话读音完全一样。特别是“镇、畅、超”三个古知组字,在“镇长、舒畅、专超”等词里,声母都是[t]或[t‘],与闽南话保存古舌头音的特色一致。这种现象正是两种方言长期共处的结果。
 

    尖米话的词汇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说是粤闽客三种方言的混合。总的情况是,海丰尖米话里闽南方言词较多,惠东尖米话里客家方言词较多,加之尖米话本身源于粤语的词,所以导致尖米话词汇系统相当复杂,以海丰鹅埠尖米为例:

1.属于粤语词的如:

大佬--哥哥    细佬哥--小孩儿  孤寒--小气   

冷衫--毛衣    靓--漂亮   屋企--房子(家)

2.属于客家话词语的如:

落水--下雨  赖仔--男孩儿 姐公(婆)外祖父(母)

屎忽--肛门  哥魔--瘟病

3.属于闽南方言词的如:

箸--筷子    鼎—铁锅    破家仔--败家子   念路--唠叨

猪头肥--痄腮  斩树--砍树    有影--真的    据仔--私章

婆生--观音生日  专超--故意    石牯--石头    赖孵鸡--落窝鸡

冤家--吵架    僵公肉--瘟猪肉  结痞--结痂    赤虾仔--胎儿


      前面说过,从语音看,尖米话所显示出来的主要是粤语的特点,为什么词汇却又是另一方言的成分居多呢?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的说法,明朝末年,东莞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曾领导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为逃避官军追击,保存实力,黄萧养便率其所部逃到惠东、海丰沿海一带的山区、半山区住了下来。后来这支部队便与当地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居民杂处、通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造成了几种方言的混合,粤语的特点不断消失而闽客方言的成分则逐渐增多。由于语音发展演变慢于词汇,所以语音保留粤语的成分多,而词汇则为了适应与当地居民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补充闽客方言语词。以海丰各地尖米话的词汇看,至少有50%与海丰福佬话(即闽南话)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而惠东的尖米话则更多地吸收了当地客家话的语词,这就导致了今天尖米话词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研究尖米话对认识汉语方言的演变以及由于方言间的接触所产生的变异都十分有帮助

来源:海陆风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