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客服QQ号:
1344750938 


网站广告:
15916014017

弹指之间旧貌换新颜——我市体育事业二十年发展“大变身”

日期:2008-02-19    阅读: 次   来源:    录入员:    查看全部评论

  这是一串足以令人振奋的消息:
  我市体育健儿曾获得国际比赛金牌9枚,全国比赛金牌35枚;
  帆船帆板和皮划艇赛艇两个训练基地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命名为“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占地10多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用地已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先后承办了包括全运会、亚太地区等20多次国际、国内较大型的体育赛事;
  为国家和省培养输送了近200名体育后备人才……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汕尾体育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初具声名的发展道路。
  竞技水平“扶摇直上”
  1988年,从海陆大地上走出来的汕尾市,体育事业可谓是“一穷二白”,既无人才,又无正规场地设施。1990年,我市首次组团参加省八运会比赛 ,仅取得0.5枚金牌,积总分55.5,排在全省最后一名。
  怎样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呢?面对汕尾体育的漫漫前路,我市积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创办体校,建立起自已培养人才的阵地;二是巧借优势,利用本地海岸线长、渔民子弟众多及汕尾民众尚武习惯等,在体校开设了海上帆船帆板,水上皮划、赛艇项目和那些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拳击、摔跤、跆拳道等项目,与传统的体操项目一起,搭起了开展业余体育竞技的训练平台。
  物换星移,春华秋实。二十年过去了,原来“弱不禁风、底气不足”的汕尾体育已逐渐强壮起来了。从1990年省八运会的金牌和总分倒数第一名,跃进到1994年省九运会金牌、总分的第十五名、十六名,到1998年省十运会金牌、总分的第十一名、十二名,到2002年十一届省运会成年组和少年组总分的第十和十三名,再到2006年第十二届省运会获得的34.25枚金牌、积911.5分,名列第十四。一直保持在全省强手如林中的中等水平。竞技项目的设置又增加了,逐渐形成了以海上水上项目、重竞技项目以及体操传统项目为“主打”,以羽毛球、举重、射击等项目为“辅助”的项目布局。汕尾的竞技体育扶摇直上,获得长足发展。
  硬件建设“旧貌新颜”
  建市初期,正规的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为零。武术训练是在草坪上进行;摔跤、柔道等是以沙坑加稻草做为场地;皮划艇、赛艇在臭河沟里、破船厂海边和公路沿边的自然小河训练……
  寒暑易节之中,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体育事业也如日之升,体育硬件建设“逐步起飞”。市水上运动基地落成了;帆船帆板训练基地诞生了,灯光球场有了;综合训练馆启用了;全民健身广场、游泳场也座落在海边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紧接着,一项十分大胆的硬件建设工程即将灯光球场改为体育馆的工程于2006年4月23日动工了。据了解,目前,我市又将加紧筹建市区标准田径足球场及第2个全民健身广场;并将占地10多平方米的体育中心用地列入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此外,海丰小型体育馆已进入招投标工作阶段;陆丰市正筹建游泳场;陆河县正筹建全民健身广场、游泳池、训练馆等。体育场馆的建设在全市各地“开花”。
  抚今追昔,汕尾体育的硬件建设十年一大变,二十年真是旧貌换了新颜。
  全民健身“方兴未艾”
  尽管长期以来我市民间就曾自觉组织开展诸如赛龙舟、放风筝、舞狮等颇具海陆丰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但在建市初期,汕尾的体育人口比例占当时人数不足10%,体育几乎是无人问津,不受重视。
  随着汕尾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年年掀起全民健身高潮,并进一步加强了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的建设,在市区和各县(市、区)乡镇农村安装配设了一大批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全市共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1套、乒乓球台81张,修建篮球场29个(不包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安装的设施)。全民健身方兴未艾,体育锻练已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全市体育人口比例已占总人数的36%。二十年跨了一大步。
  与此相关,自1997年开始,全市开展了9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令人欣喜地看到:我市市民的体质监测总体上逐年见好,市民体质比原来“棒”了,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
体育,是我市二十年发展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闪亮的“窗口”,我们现看到了蓬勃发展、不断进步的汕尾经济社会的大好局面。(黄俊杰)

(来源:汕尾市党政信息网)

本文评论
姓名:
字数